煲湯與燉湯的分別
煲湯,就是把湯料食材加入清水當中,通過直火加熱,即直接加熱的方式加熱煲滾。在煲湯的時候一般會使用旺火,即大火,煲至沸騰,溫度為100攝氏度,之後則會轉成慢火,即細火,繼續煲滾1至3小時。視乎相關的煲湯食譜,部分可以煲至8至10小時。
以直火加熱的形式煲出的湯汁會比較渾濁,這是煲湯的一大特徵。此外,由於食材長時間處於沸騰的湯汁中,湯料的營養和風味已經深深滲入湯中,因此會失去原本的味道和口感,變得軟糯,如同嚼蠟,較少再作為佐餐。
燉湯的製作過程比較複雜,湯料食材要進行一定預先處理,例如進行焯水、過冷河、去腥。在完成處理工序後,則會與佐料、調味料、清水一同加入燉盅中,隔水加熱3至4小時,溫度一般維持在85至96攝氏度。
通過隔水加熱的方式進行燉煮,湯料和湯汁能夠得到更加均勻的受熱,避免被高溫破壞,更好地保留食材本身的味道和口感、鮮味,即便在長時間燉煮後仍能保留食材本身的形貌,以及一定的風味。因此,無論是燉湯的湯汁,還是湯料食材都適合進餐。
此外,以這種間接加熱的方式燉煮,會得到澄清的湯汁,這是燉湯的一大特徵。
燉湯一般都是比較滋潤、營養豐富,具有一定的藥效。由於接觸熱源的時間較長,在中醫的角度在性質上較為溫燥。對於體熱或者濕氣重的體質,則不太適合經常飲用燉湯。而對於身體虛弱、精神不足、手腳冰冷、血氣偏差的人士,則適合飲用燉湯補身。